渭城中學名師輯錄之張迅果
發布時間:2021-09-16 16:51:51 來源:
以文載道證思維,知恩圖報廣育才
專訪渭城中學優秀語文教師張迅果
奔涌的浪濤翻卷滌蕩,或沉底或漂流。總有蛤貝中露出的珍珠驚艷目光;也有流光溢彩浮現出水天相接的震撼。是為巧也為緣,母校用三年的培育,承載了她青春的美好時光,也為她后來的人生,鋪墊了出彩的舞臺。
2002年本科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華學院歷史學教育專業的張迅果老師,在校期間輔修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以來,一直承擔著高中語文教學工作。2019年取得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育碩士學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生涯規劃師。2008年獲語文學科“市級教學能手”。2019年5月在《峰繪》中國核心上發表論文《新高考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學科滲透探索》;2019年10月在《青年生活》發表論文《“嚴父慈母”與“虎媽貓爸”對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張老師以學科素養為基礎,不斷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引起很多學生喜歡和追捧。
一:抓住教育的本質,提高學生的素養
學校收集整理學生影評作文時,看到了張迅果老師送來的學生文稿整整齊齊,參與者較多,其教師評語也讓人敬佩。她對學生書寫的文字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傾注著張老師的一片心血和殷切希望。簡單的一件事,可以感到她以學生為主,時刻彰顯學生個性和才華,有著很好的指引和鼓勵。張老師喜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做一些有利于人格發展和對成長有意義的事情,她不喜歡按部就班地原地踏步,讓學生無條件的執行。為了讓學生鍛煉,給他們不斷創造成長的機會,她在課堂上,喜歡和學生一起組織教學活動,比如辯論賽、心理劇等方式,在觀察中了解和收集學生心理問題的訴求,情感起伏的變化和內心的波動。因此能走近學生心里,真正幫他們解決生活或學習上的困惑,讓他們健康成長。
剛開始進入教師的職業,她曾過多關注知識內容,隨著教齡的增長,張老師不斷被學生啟發而開始改變,塑造了新的自我,不再以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自己的創新教育。她在塑造學生的人格和精神品質,參與社會的能力、綜合素質等方向上解決學生自主成才的問題。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動力,讓他們不光會學習,還要參與表達和建構自己的學習生涯,達到促進成才成長的實際效果,每個人都能在班級閃光發亮,充分體現出個性和魅力,達到從本質上教育人的目的。
二:借力教學,促進成長
張老師喜歡向同事學習,創造機會得到幫助和提高。在參加賽教的過程中,張老師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既然都是統一的教材,完全可以錄精品課程,在現場教學時以錄播課為主,教師現場指導為輔,讓學生提前預習、課堂討論和課后總結,收獲應該比單純聽課更高。為什么還要保留老師帶領,全班同學現場學習、生成知識場域的傳統方式呢?聽過許多名師的課,張老師終于有了答案。因為知識是一樣的,每位老師的人格卻各有各的光彩。語文其實是一門直接和人格工作的學科。也就是說,需要老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去塑造他們自己的人格。在反思的過程中,張老師也在努力改變灌輸型的傳統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的設備助力教學,師生的互動性更強,教學交流時間延長,教學效果更好。十幾年的教學經歷,張老師逐漸堅定了做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這個理想,因為她深深明白了,每一位普通的語文老師都不普通,都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他人。
三:時代不同人不同,不能同題而論。
1995年進入咸陽渭城中學,1998年畢業的張老師,2006年又重歸母校任教,這是怎樣的緣分,讓她這一輩子都和母校惺惺相惜。從懵懂的少女,到如今擁有一技之長,神采飛揚的人民教師。她見證了學校的潮汐更替,高低起伏;看到了恩師從青壯年到退休的過程;看到了低矮落后的教學區到高端大氣的新校區;看到了學習氣氛濃厚,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成效。她感謝恩師的教誨,希望回報母校,更希望自己的學生——也是學弟學妹們能夠像她一樣,在母校得到更好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歷程,學校發展的每一步都有她特別的感情在里面。九十年代學生的自主獨立,真實的表現力和學習力,平等的交流和互相珍惜的友誼,到如今也是值得學習和效仿的。如今的孩子擁有了駕馭新事物的能力,信息化高速時代催促著他們必須思維敏捷,眼界過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們被父母嬌慣卻懂得前途的重要,時代不同不能以同樣的眼光和評判標準去要求他們復制,他們內心更加脆弱和敏感。在研究這些孩子的同時,張老師在不斷的成長、通透、豁達。盡量與之同頻,交流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探尋他們的求知欲并激發他們的潛能,主動伸出交流溝通的橄欖枝。
四:從靈魂深處感染,激發學生的需求
曾經有一個男孩,一直喊張老師為“媽”,甚至到畢業以后、工作以后、結婚以后還這么喊。張老師從起初的不習慣到如今的習慣,她明白了不同的孩子對她有不同的需求,她也從中感到了被認可和被需要的幸福,坦然接受了這些形形色色的學生帶給她不同的體會。
有一位女同學,陽光開朗,能力很強,但因為自己的家庭經歷,曾經有過一些迷惑和灰暗的看法。張老師開導她堅定自己內心的追求,相信自己理智的判斷,別人的意見僅供參考,前途還需要自己去開創。張老師在講《中國建筑的特征》和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時,為這孩子內心種上了職業規劃的種子,她對建筑的好感和興趣,讓她萌生報考相關專業的愿望。經過三年不懈努力,考上了心儀的學校和專業,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建筑設計師。
張老師博學多思,聰慧好學,口才俱佳。她一邊探究語文教學的改進,一邊探索人性的本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解決學生的問題不斷建好基礎。她一直立志于建立系統的學科邏輯標準,掌握新知識架構,將知識作為載體,以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重要性,為其他學科學習和學生的未來人生打好堅實的基礎。祝愿張老師在奔跑的路上,多些掌聲和吶喊,為更多學生帶來革命性的創新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