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出心裁巧構思 傳承文化育新人 ——咸陽渭城中學“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第二階段精彩教學片段系列2
發布時間:2021-10-22 17:07:38 來源: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中華五千年文學經典的魅力在渭城中學教育人的演繹下,使得課堂教學異彩紛呈。
在我校舉行的“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第二輪全員參與、人人過關的公開課展示活動中,高一年級張娟老師的語文公開課《燭之武退秦師》,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經典,不僅注重了文言文教學中“文言”的問題,更凸顯了深層次上“文化”的問題,彰顯了傳統文化中“義”這一價值取向的重要地位,使學生在經典作品的滋養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思想與價值觀念的啟迪和熏陶,圓滿完成了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的重要使命,立德樹人于點滴之中。
張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沒有僅僅停留在“文言”的層次,也沒有囿于常規,在欣賞燭之武高明的談判技巧、高超的語言藝術方面大費周章,而是深入挖掘出了文本背后隱含的“義與利”的重要問題。整節課以燭之武的精彩說辭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之所以能夠成功說退秦師,救鄭國于危亡之中,是因為他抓住了最核心的一個字——“利”:亡鄭無利可圖,反使他國得利。舍鄭,可“以鄭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給秦提供他們需要的利益。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于是,在“利”的驅使之下,鄭國之圍迎刃而解。
緊接著,張老師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討,文中其余幾段“說辭”也均取得了良好的說服效果,那么,其勸服人的一方都是站在怎樣的立場上進行勸說的?學生在此問題的引導之下,結合文本深入思考、分析總結,逐步得出他們均是站在“利”的角度來說理這一結論。張老師趁勢引導學生思考:燭之武甘心情愿,只身犯險,被推到兩軍對峙的刀鋒前,他考慮的,難道就只有一個“利”字嗎?由此,一步一步將學生的思維和關注點引導到家國大義,引導到“義”字上來。最后拓展到的古圣先賢對于“義”的精辟解讀更加深了學生對于“義”字深厚的文化內涵的理解。
整節課的設計,站在喚醒學生心靈、孕育學生良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高度,層層深入,步步推進,既有知識的廣度,更有思想的深度,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贊賞。
課后,副校長蘇燕對于這節課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她認為,本節課設計巧妙,立足點高,以問題為軸心,以學生為中心,在層層推進的問題當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關照內心,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對語言的認知、理解、體驗及感悟,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務主任段小虎也對張老師的這節課表示了肯定,他認為張老師的課堂環環相扣,學生思考深入,互動積極,課件設計簡潔大氣,是一節較成功的展示課。希望每一位老師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繼續充分地深研課標,挖掘教材,剖析文本背后的情致理趣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我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