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展化學風采,“異”彰別樣精彩 ——咸陽渭城中學高一年級化學組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
發布時間:2023-12-15 16:53:05 來源:咸陽渭城中學
為提升我校化學學科教學質量,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促進組內教師互相交流,12月11至13日,高一年級化學組雷茗老師、段坤妤老師、趙敏老師開展了“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活動,授課內容為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三位老師課前準備充分,思路清晰,課堂內容深入淺出,課堂氛圍活躍,呈現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雷茗老師在課上首先帶領學生回顧舊知,根據學生已知的金屬鈉、氯元素的性質和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等知識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好奇,驅動學生探究;隨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從微觀原子結構出發,引發學生提出猜想;最后指導學生設計實驗并驗證猜想。本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互動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提高了教學效果,并且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環境,確保了學生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體驗式的學習比傳授性的學習更有效。
段坤妤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條主線、四條支線:主線牢牢圍繞“位置-結構-性質”展開,通過認識元素“位構性”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建立“位置反映結構,結構決定性質”的理念。支線一是通過微觀結構推導宏觀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體現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支線二是以堿金屬為例,建立同族元素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理論分析模型,體現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支線三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設計“鹵素單質間置換反應”的探究方案,體現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支線四是將堿金屬與鹵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融合在一起研究,體現理科思維“對立與統一”的辯證思想。
趙敏老師通過門捷列夫預測“鎵(類鋁)的性質”,回顧元素周期表中蘊含的結構和性質的規律性,開啟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內容。從堿金屬元素中“鈉單質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的變化關系”引導學生思考并預測其他堿金屬的元素性質,利用實驗激發學生學習新知,指導學生歸納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最終分析提煉原子結構和元素性質的內在關系。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主體學習思考過程,延伸學習問題,從而提升科學探究總結能力,建立宏微結合的化學思維,加強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
課后,校長尚懷奇、校長助理王青崗、教學副校長朱建光、化學教研組組長許桂玲以及化學組全體老師參與評課,三位授課老師針對同一個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詮釋,體現各自獨特的教學環節,均呈現出不錯的教學效果。同時各位評課老師對三位老師的教學思路和授課方式提出了詳細而中肯的建議,三位老師深受啟發,受益匪淺。
此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為年輕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老師們在備課、聽課和評課的過程中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形成了濃厚的教研合作氛圍,促進了學科組教師的自我提升,推動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