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建國七十周年閱兵有感
發布時間:2019-10-08 16:46:23 來源:
詩經有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我中國以民勞而康健,以加惠而安撫。一代又一代辛勤勞作的人民開創了這五千年輝煌的文明歷史,而此華夏熱土也養育了無數百姓。何為華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而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曰“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今天是我們偉大祖國70周年華誕,七十年前的今天,我們洗盡了近代百年之恥辱,中國人民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歡呼鼓舞慶祝祖國70歲的生日。禮炮聲聲,國旗飛揚,中部戰區司令員乙曉光用軍人特有的鏗鏘有力的聲音向習近平主席請示:“主席同志,受閱部隊列隊完畢,請您檢閱!”
習主席乘著紅旗轎車檢閱著那一張張富有朝氣,斗志昂揚的面孔,而受閱官兵們則用自己標準的軍姿,向全世界展示著大國的風范,向偉大的祖國獻上最真摯的祝福。軍人們英姿颯爽的模樣仿佛讓我看到了當年渭水河畔,我們秦人的先祖高喊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而今日的我大國雄師比之氣勢更壯觀,軍姿更挺拔,他們展示了我中國軍魂,中華國威。
本次閱兵,維和部隊首次亮相,守護和平的“維和藍”彰顯著我國維護和平的大國擔當。我特意上網查了,從1990年起,中國軍隊先后參加了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余人次,有13名中國軍人犧牲在維和一線。目前,中國有2500余名官兵在聯合國7個任務區和聯合國總部執行維和任務,被聯合國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
本次參與組建方隊的部隊大多執行過國際維和任務,官兵足跡遍布利比里亞、馬里、剛果(金)、黎巴嫩、蘇丹和南蘇丹。他們一次次涉獵于烽火硝煙之地,救人于險象環生之時,用熾熱的鮮血書寫著自己的無悔青春,用行動與實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
在眾多鐵骨錚錚的男兵之中,身著短裙,長靴,手握鋼槍的鏗鏘玫瑰,襯著大地綠、浪花白、天空藍,意氣風發,豪氣滿懷,成為長安街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古有花木蘭、穆桂英,今有我中國女兵,雖為巾幗女兒之身,卻教天下須眉遜色,不愛紅裝愛武裝,這些純天然的女兵可是比那些個名牌堆砌、“批量生產”和“網上定制”的人造美女看著順眼多了!
巨大的轟鳴聲中,鐵流滾滾,寬闊的長安街上,鐵甲生輝。震撼亮相的武器裝備方陣堪稱“強軍利刃”“強國之盾”。一輛輛坦克、戰車披堅執銳,一枚枚火炮、導彈昂首向前,一臺臺新型裝備驚艷登場。
回顧七十年前開國大典之時,受閱的裝備僅有:飛機17架、火炮119門、坦克和裝甲車152輛、汽車222臺和軍馬2344匹,而且裝備多是“萬國牌”。再看今日之中國:各型飛機160余架、裝備580臺套亮相閱兵場,其中40多型、300多臺套裝備首次在天安門參閱。
網上說:此次參閱的武器裝備涵蓋了諸軍兵種的主戰裝備,集中反映了國防科技自主創新70年的建設成就,展示了現役國產主戰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參閱武器裝備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類型之全都創造歷史之最。
曾聽老人們介紹,當年開國大典的時候,我們國家飛機太少,不得已的情況下,受閱飛機在空中飛了兩遍,可是再看今天,受閱的飛機由陸海空28個旅團級單位抽組而成,共編成12個梯隊,飛過天安門上空。此次受閱國產新機悉數亮相,大大增加了預警機、運輸機、特種機等的數量和種類。
整場閱兵讓我們感受到了建國70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日益強大;更加感受到五千年來華夏子孫不屈不撓,銳意進取的精神!
五千年前,我們和古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古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兩千年前,為我們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伐;一千年前,為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現在,我們可以和世界強國一較長短,而另外幾家已經更迭過好多次。這片我們熱愛的鄉土曾賦予我們兩件禮物:“一曰歷史,一曰文化”,正是這些鑄就了我們民族之魂,而建國后70年的艱苦卓絕卻是讓我們找回了民族的尊嚴!讓中華民族傲然挺立于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