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中學名師輯錄之魚翔
發布時間:2021-04-14 17:03:15 來源:
創研新法專注行,自成體系效果著
專訪渭城中學高級歷史教師魚翔
骨子里的熱愛,言語中散發的哲思,一線教學實踐獲得的理論,對現有教學的抨擊和質疑,用以創新和探究真正教與學的研究型教師,屬于渭中教師團隊的理論帶頭人,如春之語鮮明活潑,夏之朝氣生機勃勃,對未來的教育改革具有促進作用的學者型教師。
(一)質疑聲中有回答,解讀應試與素質
1993年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歷史系,有著豐富的理論研究并自成體系的創研者魚翔老師,因善于總結和思考,敢于對現行的教育改革提出質疑,并堅持自我的深入研究,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和實踐,編撰和修改具有相關的教育理論而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他多次發表具有影響力的論文。2001年其論文《高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在《中國教育報》和《世界知識之窗》聯合舉辦的中國教育論壇征文活動上獲得“一等獎”;關于歷史學科教學學習方法的研究,形成課改成果,論文《結構-提示法教學初探》發表于《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上,并得到同行引用。魚老師連續多年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還曾獲得書法類“一等獎”。其正在研究的新素質教育,具有二十多年的實踐支撐,目前已進入理論整理階段。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素質教育這一概念。三十多年過去了,業內普遍認為素質教育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發展,中國的教育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問題出在哪里?至今沒有像樣的研究報告,很少有人知曉素質教育失敗的原因。魚老師在多年的教育實踐與研究中發現,其基礎性理論研究沒有到位,素質教育的兩大基本概念“素質”和“素養”存在混淆。人們普遍以為,讓孩子從小學習一技之長,比如跳舞、唱歌、演奏或彈琴就是在提高孩子的素質。其實,所謂的一技之長只是素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學校鼓勵學生搞社團、演出,校長帶頭跳鬼步舞,規定學生做俯臥撐,辦成人禮、圖書角、國學朗誦等等,都不是素質教育的范疇。轟轟烈烈這么多年,于教育并無明顯改善。
什么是素質?魚老師說,素質就是在成長或做事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能力和習慣。對素質這個概念的把握,有兩個要件。一是結果呈現。評價素質高低要看結果,無論成長還是做事,結果優者素質高。二是“決定性作用”。所謂“決定性作用”,通俗地說,就是“有它不一定行,沒它一定不行”。會跳舞唱歌、有體育特長、懂外語能翻譯,這些素養在成就一件事時起不了決定性作用。勤奮、專注等能力和習慣在一個人成長或做事的過程中具備決定性作用,這才是素質。毛主席不懂英語,不會翻譯,并不耽誤他成就一番偉業。他若不勤奮、不專注于革命事業,就絕無成就一番偉業的可能。
(二)五大能力的訓練,
在長期的一線教育觀察中,魚老師得出了“基礎教育滑坡是世界性難題”、“相比中國,西方的教育麻煩更大”、“中國基礎教育向西方學習是方向性錯誤”、“高中應試教育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兩者是能夠完美地結合到一起的”、“不結合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難有出路”等等一系列具有創新價值的結論。多年的經驗積累,魚老師發現,綜合素質不高的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高考中取勝。也就是說,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沒有培養好綜合素質,到了高中是沒有任何考名校的希望的。綜合素質好的學生,即便中考成績不理想,到了高中,稍加點撥,即可獲取高分。
基于素質定義的研究,魚老師從2003年就開始著手總結高考取勝究竟需要哪些能力習慣。魚老師帶過的學生中有許多考入了清華、北大、人大、交大、南大等知名學校,也有許多成績平平名落孫山的。通過對數百位高考高分學生和低分學生長達十多年的對照觀察和調查,歸納出這兩種學生的行為特征。對這些行為特征再進行心理學意義的概括,最終提取出高考取勝的“五大能力習慣”。它們是:勤奮、專注、閱讀能力、數學能力(邏輯)、自我管理能力。
魚老師說,“五大能力習慣”不僅事關高考應試,而且事關終身發展。培養“五大能力習慣”的黃金期在12歲以前,訓練方法多種多樣,考試做題是其中之一,但它的局限性非常大。魚老師特別強調,在小學初中階段過早進行應試訓練,對培養“五大能力習慣”具有極大的負面作用。多數高一班主任都在哀嘆:“靈娃越來越少了,懶娃越來越多了!”厭學的娃娃與日俱增。
在教學過程中,魚老師主張應該圍繞五大能力習慣去組織教學,而不能只是按照現行的課程標準去安排教學。大部分初中畢業生缺乏相應的綜合素質訓練,很難出色地完成高中的學業。鑒于這樣的實際,魚老師提出,高中教育必須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改革,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走新素質教育之路。
2008年,魚老師先以數學訓練為切入點,對所帶普通班的進行教改實驗。魚老師精心設計訓練方案,以歷史教師的身份很好地完成了為期五天的數學單元復習訓練。這個單元同期月考的班級最高成績為75分(滿分150分),班級平均成績是年級最差的。訓練結束后,最高成績為141分,班級的平均成績91分,提高了40分。在這次訓練中受益和對新教育改革有著深切體驗的學生,給這次實驗性訓練起了個名字,叫“翔學習”。
魚老師說,“翔學習”這個名字是他教育生涯中獲得的最高褒獎,這次訓練是他最刻骨銘心的教育記憶。這次訓練成功給他帶來巨大的震撼,也為他20多年的一線教學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他從此樂在其中,更加堅定地研究起新素質教育。為此他查閱大量的資料,耐心地觀察一個又一個學生,總結經驗教訓,以提高自身在教學時有理有據,合理合規,又有新創。
(三)新法管班
經多年研究,魚老師的新素質教育理論日益成熟。他將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和班級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帶的每一屆學生中,都有大量差生轉化的案例,其中不乏高考成績600+的佼佼者。他帶的每屆高考班都能刷新學校的高考上線人數紀錄,大幅超指標完成上線任務,獲得最多的高考獎勵。在學校公布的對比中考成績進步最大的學生名單中,他所帶的學生上榜總是最多的。最好的時候,進步最大的前十位學生,在他班被他帶過的能占5位。
在管理班級的經驗上,魚老師說要把班級學生帶好,第一要有高質量的入學教育,入學教育做得好,可以把整個高中三年的教學工作底子打結實。其切入點就是對學生進行注意力的集中訓練。在教學中他發現學生智力的差距、核心素養的差距都與學生做事情的專注程度和注意力的持久程度密切相關。注意力集中的人,做事情成功的幾率比較大,唯有專心致志地做事情,才能和別人拉開距離。注意力對人的智商評定,智力水平高低都有著絕對的影響。只有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想象力、觀察力、理解力才能充分地發揮作用。卓有成效的注意力訓練,可以成倍地提高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效率,也為學生以后做事準備了基礎性好習慣。第二要抓班級環境衛生,利用半年的時間,教新入學的高一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衛生的問題解決不了,很多班級的細節管理就不能到位。抓環境衛生,是提升學生人格品質、保持內生動力的主要手段。
不管是教學還是管理班級,魚老師總有自己的經驗和理論,支撐他完成獨特的教學,讓學生受益,讓他不斷在踐行中收獲。這樣癡心熱愛教學,在喜歡中求索,在興趣中提高,在質疑中進步的好老師,是學校和學生不可缺少的智慧型教師,為一線教學提供著寶貴的財富和理論研究!
現在,魚老師的教改已被正式納入到學校的教改計劃當中,到目前為止,成績顯著,得到了校領導一致認可。魚老師很清醒,他說高考才是教改的試金石,他的教改還沒到深水區。教改之路,道阻且長,需要更多的熱愛教育的仁人志士投身其中,踏踏實實做些有益的實際的工作。
祝愿他早日成功,為教育改革提供新方法和新成果。